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

【鳥綱】唐山過臺灣的喜鵲


       這是學名很好記的喜鵲。為什麼說很好記?因為他的學名就像皮卡丘的叫聲 — Pica pica。其實pica是拉丁文「鵲」的意思,因為喜鵲是典型種,所以屬名和種名一樣,在一些典型種的生物學名中都可以看到類似的例子。

       一般對喜鵲的印象,不外乎是看到就有好事發生,然而這並不是自古以來的普遍觀念。宋代的彭乘在《墨客揮犀》中寫道:

          北人喜鴉聲而惡鵲聲,南人喜鵲聲而惡鴉聲。鴉聲吉凶           不常,鵲聲吉多而凶少,故俗呼喜鵲。

所以喜不喜歡喜鵲還是有南北之分的。此外,喜鵲跟烏鴉同屬鴉科,都喜歡亮晶晶的東西,常常會有「偷東西」的行為;在日本是烏鴉,在歐洲則換成了喜鵲。19世紀時,作曲家羅西尼(Rossini)曾作有歌劇「賊鵲」,便是借用了喜鵲在歐洲的普遍印象。

       回到標題,臺灣一開始是沒有喜鵲的。嘉慶年間編撰的《續修臺灣縣志》記載:

          喜鵲,海外無之,蔣太守元樞自內地捕雌雄,縱林木               中,今孳育,郡城多見,南北路則無。

這位蔣元樞在乾隆年間擔任臺灣府知府,抓了一對喜鵲來臺灣野放,於是今天的臺灣就喜鵲到處飛了。(附帶一提,臺灣縣、臺灣府指的都是今天的台南地區)也因為這樣,喜鵲在臺灣又有「客鳥」的俗稱,這也是我說他們「唐山過臺灣」的原因,雖然他們並不是自願的。

       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喜鵲,是在僑中的時候。那時候在操場上發現4、5隻好大隻的鳥(喜鵲可達45公分),心裡感到很震撼,回家一查才知道原來是喜鵲,覺得自己很幸運。結果後來發現這一家子喜鵲在僑中與大觀國中中間的樹上有築巢,三不五時就會飛到僑中來覓食,司空見慣後也就習慣了。後來去了中正、師大,再回到僑中,時間匆匆一過就是8年,我高中時的喜鵲一家子的後代已經把地盤擴展到僑中裡面,把巢築到圖書館旁邊的大樹上了!所以在僑中實習的日子裡,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喜鵲大搖大擺地走在校園中,不時發出難聽的嘎嘎聲。



       高中時,喜鵲引領我進入了觀察鳥類的世界,雖然不見得每次看到他都有好事發生,不過每當我在各個地方看見他們時,總是會浮起一股親切感,想起那時候上課不看黑板,而是看著窗外喜鵲嘎嘎叫的那段時光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