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
【鳥綱】詢問度最高的黑冠麻鷺
關鍵詞:大鳥、好像假的、走路很慢、有小辮子、吃蚯蚓、脖子會伸長、大笨鳥。
這次要介紹的是詢問度很高的黑冠麻鷺。為什麼說牠詢問度很高?這傢伙在PTT的鳥版有「月鳥」之稱,因為平均每個月都會有一篇文章在問說看到大鳥,特徵是行動緩慢、會吃蚯蚓、很像假鳥等等,幾乎都可以未看先猜是黑冠麻鷺了,就像女性每個月都會有不方便的時間一樣,黑冠麻鷺的詢問文每個月也會在鳥版出現,所以被戲稱為「月鳥」。附帶一提,老顏也在問我說什麼時候要講黑冠麻鷺,所以這篇也算是了他一樁心願。
黑冠麻鷺,站立約有47公分高,算是中型的鷺科鳥類。其實牠一開始沒有這麼普遍,我第一次見到牠是高中時在植物園,在人煙稀少的樹林小徑看到這麼大的一隻鳥,十分令人震驚與興奮,但我當時不知道牠叫什麼名字。大學期間去了一次士林官邸又遇到牠,當時我老爸一直覺得牠是假的,可是牠馬上走了幾步,彷彿是在證明說自己是活生生的,上面那張照片就是當時在士林官邸拍攝的。但那時候不知為何,我對牠的芳名始終沒什麼興趣知道。
直到某天去了嘉義市的埤子頭植物園,牠又出現在我面前,我才想到我一直沒去查牠的名字。
從此之後,黑冠麻鷺就一直出現在我的生活周遭,中正大學後山更是牠最常出現的地點。
中正後山的黑冠麻鷺有一張標準的藍臉,警戒的時候會伸長脖子假裝自己是雜草,然後隨風扭動,彷彿是在說「你看不見我~你看不見我~」可是通常大家都看得見這隻大傢伙。
回台北後,不管是在師大、在台北植物園也都看得到黑冠麻鷺的身影,甚至被我妹目擊到出現在世貿附近,可以說黑冠麻鷺在台北適應十分良好;回到僑中實習時,黑冠麻鷺大剌剌的在草地上覓食也讓我驚訝不已,因為這是我在僑中當學生時從沒看過的景象。師大的黑冠麻鷺族群很穩定,每次暑假工讀時總會看到牠們在育雛,牠們在哪顆樹上有築巢,我都略知一二。(不過在看育雛的時候要很小心,因為大坨的鳥大便會從天而降!)
下面的黑冠麻鷺育雛與生活日常畫面,則是我在台北植物園拍到的。
上面的大多是成鳥,亞成鳥(青少年)則是長下面這樣。(畫面中間偏下)
一副傻大個模樣,又在台北地區適應良好的黑冠麻鷺,搞不好可以加入都市三俠(麻雀、白頭翁、綠繡眼)的一員,成為另類的都市常見鳥種之一。下次看到這個大傢伙,請記得牠的名字喔!
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
【爬行綱】粗眉毛的黑眉錦蛇
隨侯出行,見大蛇被傷中斷,疑其靈異,使人以藥封 之,蛇乃能走。......歲餘,蛇銜明珠以報之。珠盈徑 寸,純白,而夜有光明,如月之照,可以燭室,故謂之 「隨侯珠」。亦曰「靈蛇珠」,又曰「明月珠」。
—晉‧干寶,《搜神記‧隨侯珠》
黑眉錦蛇,因為生活環境與人類的居家環境相近,因此與之前看過的王錦蛇同為臺灣四大家蛇之一(另外兩種是眼鏡蛇、南蛇),算是很常見的大型蛇類,特徵就是牠那粗黑的過眼線,因而得名。雖然很常見,然而牠是臺灣特有亞種兼三級保育類,看到也算是賺到啦~
黑眉錦蛇最大可以長到300公分,跟一層樓一樣高。我在石門水庫遇到的這隻雖然沒有這麼長,可是也是隻令人驚奇的大傢伙。前面「隨侯珠」的故事提到大蛇銜珠報恩,我與這隻黑眉錦蛇的相遇卻是把牠嚇跑了...當時我才在想說好久沒有看到蛇了,結果眼尖的羅糖糖跟我說「有蛇!」我看到之後便興沖沖地一股腦往前衝,結果本來在休息的這隻大傢伙見我來勢洶洶,馬上溜之大吉,而且行動迅速。
牠跑很快,我也很快速的追上去,最後牠爬到了不遠的樹根處休息,說實在,如果不是因為先看到在路邊的牠,牠在樹根處的保護色真的很好,沒有仔細看還真看不出來。
「四大家蛇」已得其二,看來我不如把完成「四大家蛇」的相遇作為目標好了,期待下次可能會在某個地方,與南蛇、眼鏡蛇來個相見歡,那就太好了!
PS.「隨侯珠」與「和氏璧」並稱「隨和」,為春秋時期著名 的寶物。相關成語有「隨珠和璧」與「隨珠彈雀」。
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
【鳥綱】手掌中的黑枕藍鶲
本種是福爾摩莎普遍的鶲,我認為是留鳥,因為晚至11 月在西南部的竹林中還可看到不少,但北部的丘陵地較 為稀疏。在臺灣府與猴山非常普遍,常至高的竹林地 中,停棲於濃密的枝條,發出響亮刺耳的叫聲,並向任 何一隻過於接近的鳥尋釁。於枝枒間短距離躍飛以捕食 昆蟲。牠的繁殖就如同一般鶲的方式,在樹枝分叉處以 蜘蛛網與葇荑花序築為深袋狀的巢,尤喜歡在靠著樹或 牆的分枝上築巢。卵數為4至5顆,偶爾多至7顆。
—1861年,斯文豪記錄於臺灣府‧猴山
這次要介紹的是黑枕藍鶲(黑枕王鶲),是臺灣特有亞種的鳥類。全身寶藍色,頭頂上戴了一小撮的黑色帽子,樣子十分好認也十分可愛。之前提到的英國博物學家斯文豪(Swinhoe)所做的上述記錄,是黑枕藍鶲在世界史上的第一次公開亮相,也可以說是斯文豪「發現」了黑枕藍鶲。什麼?第一張圖看不清楚?那接下來的圖應該會清楚許多。
照片裡的是黑枕藍鶲的母鳥,所以身體是灰褐色,如果是公鳥就是鮮豔的寶藍色。這孩子是2010年時,羅糖糖在回校外租屋處的路上撿到的,身體顯得十分虛弱。為了避免被車碾到或被附近的野狗叼走,於是羅糖糖便帶牠回家。恰巧我在隔日前往嘉義找羅糖糖,才有與這隻黑枕藍鶲的相遇。這孩子不吵不鬧,性情很穩定,當晚拍了上面幾張照片後便想說隔天一早要把牠放回原來的地方。結果想不到,一覺醒來後,卻只看到牠癱軟冰冷的身體......(上面的照片是牠前一晚睡覺的樣子,並非死後的照片)
雖然成年的野鳥本來就不好照料,而且會在路邊輕易被撿到,想必牠的體力也瀕臨耗盡,但一條美麗的生命在眼前消逝,心裡總是有著許多的不捨與難過。於是我們把牠放在附近的花圃中,讓牠回歸大地,重新投入自然的懷抱。我在中正大學的後山看過幾次黑枕藍鶲,不過因為他們喜歡在樹林的陰暗處活動,因此常常只是看到一閃而過的藍色身影,無法看個仔細。這次與黑枕藍鶲短暫相遇的經驗,或許是上天給予的恩惠,讓我們能夠近距離接觸這美麗的生物,並且陪他走過生命的最後幾天。
話說回來,還找不到第一張圖的黑枕藍鶲嗎?牠在圖中樹幹下方的位置,你看到了嗎?
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
【鳥綱】唐山過臺灣的喜鵲
這是學名很好記的喜鵲。為什麼說很好記?因為他的學名就像皮卡丘的叫聲 — Pica pica。其實pica是拉丁文「鵲」的意思,因為喜鵲是典型種,所以屬名和種名一樣,在一些典型種的生物學名中都可以看到類似的例子。
一般對喜鵲的印象,不外乎是看到就有好事發生,然而這並不是自古以來的普遍觀念。宋代的彭乘在《墨客揮犀》中寫道:
北人喜鴉聲而惡鵲聲,南人喜鵲聲而惡鴉聲。鴉聲吉凶 不常,鵲聲吉多而凶少,故俗呼喜鵲。
所以喜不喜歡喜鵲還是有南北之分的。此外,喜鵲跟烏鴉同屬鴉科,都喜歡亮晶晶的東西,常常會有「偷東西」的行為;在日本是烏鴉,在歐洲則換成了喜鵲。19世紀時,作曲家羅西尼(Rossini)曾作有歌劇「賊鵲」,便是借用了喜鵲在歐洲的普遍印象。
回到標題,臺灣一開始是沒有喜鵲的。嘉慶年間編撰的《續修臺灣縣志》記載:
喜鵲,海外無之,蔣太守元樞自內地捕雌雄,縱林木 中,今孳育,郡城多見,南北路則無。
這位蔣元樞在乾隆年間擔任臺灣府知府,抓了一對喜鵲來臺灣野放,於是今天的臺灣就喜鵲到處飛了。(附帶一提,臺灣縣、臺灣府指的都是今天的台南地區)也因為這樣,喜鵲在臺灣又有「客鳥」的俗稱,這也是我說他們「唐山過臺灣」的原因,雖然他們並不是自願的。
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喜鵲,是在僑中的時候。那時候在操場上發現4、5隻好大隻的鳥(喜鵲可達45公分),心裡感到很震撼,回家一查才知道原來是喜鵲,覺得自己很幸運。結果後來發現這一家子喜鵲在僑中與大觀國中中間的樹上有築巢,三不五時就會飛到僑中來覓食,司空見慣後也就習慣了。後來去了中正、師大,再回到僑中,時間匆匆一過就是8年,我高中時的喜鵲一家子的後代已經把地盤擴展到僑中裡面,把巢築到圖書館旁邊的大樹上了!所以在僑中實習的日子裡,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喜鵲大搖大擺地走在校園中,不時發出難聽的嘎嘎聲。
高中時,喜鵲引領我進入了觀察鳥類的世界,雖然不見得每次看到他都有好事發生,不過每當我在各個地方看見他們時,總是會浮起一股親切感,想起那時候上課不看黑板,而是看著窗外喜鵲嘎嘎叫的那段時光。
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
【爬行綱】沒有很斯文的斯文豪氏攀蜥
安帝隆安初,雍州刺史高平郗恢家內,乎有一物如蜥 蜴,每來,輒先扣戶,則有數枚,便滅燈火。兒女大 小,莫不驚懼,以白郗,不信,須臾即來。
至隆安二年,郗恢與殷仲堪謀議不同,下奔京師,道 路遇害,並及諸子。
—南朝宋‧劉義慶 撰,《幽明錄‧郗恢》
東晉安帝時,郗恢家會有蜥蜴來敲門,敲一次,燈就熄一次,大家都很害怕。於是去跟郗恢講,郗恢不信,結果蜥蜴就出~現~啦~後來郗恢與同僚殷仲堪不合,在要回到京師建康的路上,被殷仲堪派來的刺客所殺,連四個兒子也一起遇害。
斯文豪氏攀蜥沒有郗恢家的蜥蜴這麼恐怖,可是也沒有很斯文;他的名字是為了紀念一位偉大的英國博物學者,叫做斯文豪(Swinhoe),所以他的英文俗名也被叫做是「斯文豪的蜥蜴」,跟斯不斯文沒什麼關係。
斯文豪,在史料或生物學中又可稱做史溫侯、郇和,是第一任英國駐打狗領事,曾經參與過「樟腦糾紛」事件,現在西子灣的打狗領事館官邸曾經是他的住處。由於斯文豪對博物學有濃厚的興趣,所以採集了很多臺灣的動植物回英國,有些由他直接命名,有些則是其他學者命名,但為了紀念他的貢獻,因此在學名中加入了斯文豪的名字,所以臺灣有很多種特有種生物,名字裡都有「斯文豪」。往後還會出現很多「斯文豪氏家族」的成員,到時候再來談談斯文豪的其他故事吧。
斯文豪氏攀蜥是臺灣體型最大的攀木蜥蜴,分佈遍及全島,連小琉球、綠島、蘭嶼都有,是很常見的蜥蜴。也因為這樣,時常可以在野外看見他,我默默地就跟他裝熟了起來,還取了「小斯」這個暱稱;如果走在樹叢茂密的小路上,仔細看看,幾乎可說是「一樹一小斯」。
第二張照片左上的小斯身體有白色毛屑,因為他在脫皮。
然而這樣的特有種,在2000年遇到了勁敵。嘉義三界埔一帶發現了外來種的「沙氏變色蜥」,侵略性強,食性與小斯相近,因此侵犯了小斯的生存區位,造成生態衝擊。農委會在2009年以一隻10元的方式鼓勵民眾捕捉撲殺,雖然有不少大小朋友響應,但成效似乎不佳。2010年,在花蓮也發現了沙氏變色蜥的蹤影,花蓮林管處曾培育志工進行撲殺,仍無法阻止這些外來種的入侵。如果有機會,一起加入驅除沙氏變色蜥的行列,我想這也是「愛臺灣」的具體行動,畢竟斯文豪氏攀蜥只有臺灣才有啊!
下次經過樹旁,不妨停下腳步觀察一下,珍貴的臺灣特有種小斯,或許就在你我的身邊。
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
【鳥綱】其實沒有婆媳問題的白腹秧雞
白腹秧雞,又名「白胸苦惡鳥」。
和陸游同為南宋「中興四大詩人」之一的范成大,在其《姑惡詩》的序寫道:
姑惡,水禽,以其聲得名,世傳姑虐其婦,婦死所 化。
明代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‧禽之三》也記載:
今之苦鳥,大如鳩,黑色,以四月鳴,其鳴曰苦苦,又 名姑惡,人多惡之。俗以為婦被其姑苦死所化。
可見自南宋開始,就已經有了姑惡鳥(苦惡鳥)是受虐媳婦化身的傳說,總是「苦呀~苦呀~」叫著,感覺是隻命運坎坷的鳥。
我沒有聽過白腹秧雞的叫聲,可是我曾經看過他們一家大小快樂出遊的畫面。2011年,我到台北植物園走走,在荷花池附近突然聽到啾啾啾的聲音,往池邊一看,只見幾隻小小黑黑的東西扭動著,接著看到一隻白腹秧雞走近,我才意識到這是白腹秧雞親鳥帶著四隻雛鳥出來逛大街啊啊啊!!!當下的震撼跟感動很難用言語形容,我的視線一直離不開他們和樂融融的畫面。
我不敢大聲嚷嚷,只敢默默的觀賞著這一幕。然而這時有兩個年輕的女生走了過來,後面的一個還在講電話,不知為何就停在我附近繼續講。那女生講完電話後,也發現了白腹秧雞一家人,竟大聲呼喊著走在前頭的友人快過來看。受到聲音驚擾的親鳥,便領著四隻小黑鳥往岸邊水草深處走去......
之後,每當我有機會去台北植物園走走,總會希望再遇到這樣溫馨的畫面;只是機會總是可遇不可求,雖然還是很常見到白腹秧雞的成鳥,可是黑黑的小雛鳥就再也沒有見到過了。
白腹秧雞雖然「苦呀~苦呀~」地叫著,但那種苦應該不是古人所想像的婆媳問題,而是避開人類、養兒育女的辛勞吧!
【爬行綱】我臭臭,我是王錦蛇
時近端午,又逢蛇年,所以就決定用蛇來當新網誌開張的開路先鋒了。
古早的端午節習俗,似乎要用手沾雄黃酒,在頭上寫個「王」字,可以驅毒避蟲,稱為「畫額」。雖然從戰國時期開始,古代中國的人們就開始有把五月五日視為特殊日子的習慣(附帶一提,大名鼎鼎的孟嘗君就是端午節出生的,一度被他老爸田嬰視為是生來剋父剋母的孩子),但是使用雄黃酒畫額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了。今天的主角,天生在額頭上就有個「王」字,不用畫額就很威風八面,煞氣十足。他叫「王錦蛇」。
王錦蛇,俗稱臭青公、臭青母,是臺灣很常見的大型蛇類,最大可以長到270公分,比一個成人還要高出許多(只是要躺下來比)。之所以叫「王」錦蛇,是因為他頭部前端有明顯的「王」字紋路。
看到頭部前端大大的「王」字了沒?這也是在野外辨識王錦蛇的好方法之一。至於另一個好方法嘛...注意到他的俗稱了嗎?因為他覺得受到攻擊時會散發出難聞的臭味,所以才被叫跟臭有關的名字,據說那味道不僅難聞,還不好洗,如果有人被他臭一下記得要分享一下感想。
照片裡的王錦蛇是去年在鼻頭公園拍到的,就在往燈塔步道的路邊,而且是怕蛇的老爸先發現的。在我跟妹妹卯起來幫他拍照時,旁邊有一家子遊客也注意到這傢伙的存在。然後我就聽到了以下的對話:
子:「有蛇耶,好恐怖喔!」
父:「不恐怖啦,他又不會咬你,你站這裡看,不要太靠近他 就好。」
然後他們看了一下子才離開。我覺得這位父親的觀念很好,蛇並不恐怖,你不犯他,他也不會主動招惹你,更不用說看到蛇就打打殺殺,很多時候蛇遇到人的第一行為是逃跑,而不是咬人。這隻煞氣的王錦蛇在無意間與我們相遇也是一種緣分,不是嗎?在害怕、打殺他之前,先瞭解他,你會發現這些變溫動物的可愛之處。這讓我不禁想起前陣子聽李豐楙教授的演講,他說「知汝名,識汝形,即可用汝。」雖然他講的是山海經的神怪,可是用在現今的生態教育,我想也是挺適用的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