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

【鳥綱】一期一會的小白鶺鴒


       2007年,大二將要結束的夏日午後,我在中正大學宿舍後排水溝的小徑上,與這隻小鳥不期而遇。

       當時牠就站在我的面前看著我,我四下張望,看看有沒有親鳥在附近,然而卻不見親鳥的蹤影,於是我蹲下來將這隻小鳥抱起,帶了牠參加我那時候去學校的目的——新官上任的家爸媽大會。會後,我向學弟妹們借了塑膠杯,便帶牠回民雄的家。一路上,這傢伙不吵不鬧,就這樣乖乖地跟我走了。

       那時候我不知道牠是什麼鳥,帶去鳥店問,鳥店也說沒看過不知道。明顯的特徵,便是牠雙腿有力善於行走,停棲時屁股會上下晃動,十分有趣。我本來還想說不會是雉雞科的幼鳥吧,可是想想又沒有聽說過會搖屁股的雞...搖屁股!突然間我靈光一現,google一下「白鶺鴒」,果然,這傢伙是白鶺鴒的幼鳥!!

       當時白鶺鴒幼鳥的圖片不多(現在google一下就有很多了),我找了好幾個網頁才確定,雖然白鶺鴒不是很稀有的鳥類,但是可以看到活體幼鳥對我來說也是件相當興奮的事。我特別去找了白鶺鴒的叫聲播給牠聽,這小傢伙馬上拍動翅膀鳴叫回應,看來應該是白鶺鴒不會錯了。

       我去買了麵包蟲餵牠吃,偶爾帶牠到頂樓陽台上走走,還不太會飛的牠走起路來腳步飛快,有如競走健將。





白鶺鴒搖屁股的特色從古代就為人所知。《詩經‧小雅‧常棣》中曾提到鶺鴒:「脊令在原,兄弟急難」元代的朱公遷為《詩經》作疏時,認為「鶺鴒,飛則鳴,行則搖,有急難之意。」其中「行則搖」,指的就是鶺鴒會搖屁股的特性。

       我和小白鶺鴒的緣分,只有短短的一星期。在某個午後的散步時刻,正在學飛的小白鶺鴒雖然三不五時拍拍翅膀,但總是飛不高,然而當時突然有一陣大風吹來,讓牠順勢飛離了地面,越過了頂樓的圍牆,飛到了屋後的樹叢中。我急急忙忙下樓尋找,卻已找不到小白鶺鴒的蹤跡。

       與牠分別後,每當我到頂樓曬衣服時,望著屋後的樹叢,總是覺得在那裡傳來了小白鶺鴒的叫聲,心裡不禁浮現一股惆悵和遺憾。

PS.現在想想,當時我帶走小白鶺鴒是錯誤的行為,即使當下         沒看到親鳥,也應該先等待一陣子後再做行動。因此日後         若再看到單獨行動的幼鳥,除非有立即性的危險,否則不         宜貿然將牠帶走,放至附近安全的草叢中即可。


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

【鳥綱】總是一家老小逛大街的紅冠水雞



       紅冠水雞可以說是植物園內最常見的鳥類之一了!每當我去植物園走一遭,總是會先去看看荷花池的紅冠水雞們過得如何;如果是像現在這樣炎熱的夏季,正是紅冠水雞繁殖、育雛的時候,因此也往往能看見小紅冠水雞們到處逛大街,噢,是逛大池。


上圖是紅冠水雞老爸帶著兩個小朋友在荷花池裡散步。

       紅冠水雞,牠的名字便是來自牠鮮豔的紅色嘴喙所延伸而成的冠,十分容易辨認。這種鳥在臺灣早期十分普遍,如斯文豪(Swinhoe)曾提到:

           紅冠水雞於福爾摩莎大多數的內地水域皆可見。......我            於猴山附近的一個大水塘獲取了一雄一雌。

而這也是紅冠水雞在臺灣活動的第一筆記錄。不過因為紅冠水雞的命名模式便是在斯文豪的故鄉英格蘭,因此對他來說應該是司空見慣的鳥類,故沒有留下太多對於紅冠水雞的描述。

       與白腹秧雞比起來,紅冠水雞相當樂於跟大家分享牠的孩子們,一點都不怕生,甚至常常看到只有小水雞在池邊嘰嘰叫,四周卻看不到親鳥的狀況。體型小、體重輕的小水雞,也會在荷葉上露幾手「葉上走」的功夫。


中間的是紅冠水雞雌鳥。看來紅冠水雞媽媽不讓小水雞們專美於前,只是荷葉吃水多了一點XD

紅冠水雞的雄鳥與雌鳥相當容易辨識,其差異在雛鳥時期就能夠看得出來;對於賞鳥的人來說,紅冠水雞可以說是相當平易近人又親切啊!



       炎炎夏日的午後,不妨到台北植物園走走,認識一下這群落落大方又親民的紅冠水雞吧!

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

【鳥綱】詢問度最高的黑冠麻鷺


        關鍵詞:大鳥、好像假的、走路很慢、有小辮子、吃蚯蚓、脖子會伸長、大笨鳥。

       這次要介紹的是詢問度很高的黑冠麻鷺。為什麼說牠詢問度很高?這傢伙在PTT的鳥版有「月鳥」之稱,因為平均每個月都會有一篇文章在問說看到大鳥,特徵是行動緩慢、會吃蚯蚓、很像假鳥等等,幾乎都可以未看先猜是黑冠麻鷺了,就像女性每個月都會有不方便的時間一樣,黑冠麻鷺的詢問文每個月也會在鳥版出現,所以被戲稱為「月鳥」。附帶一提,老顏也在問我說什麼時候要講黑冠麻鷺,所以這篇也算是了他一樁心願。

       黑冠麻鷺,站立約有47公分高,算是中型的鷺科鳥類。其實牠一開始沒有這麼普遍,我第一次見到牠是高中時在植物園,在人煙稀少的樹林小徑看到這麼大的一隻鳥,十分令人震驚與興奮,但我當時不知道牠叫什麼名字。大學期間去了一次士林官邸又遇到牠,當時我老爸一直覺得牠是假的,可是牠馬上走了幾步,彷彿是在證明說自己是活生生的,上面那張照片就是當時在士林官邸拍攝的。但那時候不知為何,我對牠的芳名始終沒什麼興趣知道。

       直到某天去了嘉義市的埤子頭植物園,牠又出現在我面前,我才想到我一直沒去查牠的名字。


從此之後,黑冠麻鷺就一直出現在我的生活周遭,中正大學後山更是牠最常出現的地點。


中正後山的黑冠麻鷺有一張標準的藍臉,警戒的時候會伸長脖子假裝自己是雜草,然後隨風扭動,彷彿是在說「你看不見我~你看不見我~」可是通常大家都看得見這隻大傢伙。

       回台北後,不管是在師大、在台北植物園也都看得到黑冠麻鷺的身影,甚至被我妹目擊到出現在世貿附近,可以說黑冠麻鷺在台北適應十分良好;回到僑中實習時,黑冠麻鷺大剌剌的在草地上覓食也讓我驚訝不已,因為這是我在僑中當學生時從沒看過的景象。師大的黑冠麻鷺族群很穩定,每次暑假工讀時總會看到牠們在育雛,牠們在哪顆樹上有築巢,我都略知一二。(不過在看育雛的時候要很小心,因為大坨的鳥大便會從天而降!)


       下面的黑冠麻鷺育雛與生活日常畫面,則是我在台北植物園拍到的。





上面的大多是成鳥,亞成鳥(青少年)則是長下面這樣。(畫面中間偏下)


       一副傻大個模樣,又在台北地區適應良好的黑冠麻鷺,搞不好可以加入都市三俠(麻雀、白頭翁、綠繡眼)的一員,成為另類的都市常見鳥種之一。下次看到這個大傢伙,請記得牠的名字喔!